(按:原載於壹週刊359期,080410出刊。為了方便在電腦螢幕上閱讀,略加分段。)

有朋友問我,這麼多年來你跑到世界各地的書店去找書,那你最喜歡的書店是哪一家?

我發現這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任性、雜食的買書人通常花心而且博愛,他們可能因為不同的理由同時喜歡許多書店。

有的書店因為陽光明亮充足,進門之際就有好心情;有的書店因為藏書豐富,登門如入寶山;有的書店選書冷僻詭異,瀏覽書架彷若天啟;有的書店因為店東迷人,造訪書店像是探望老友;有的書店通宵營業,深夜尋芳別有夜店之趣;而有的書店受人喜愛的理由甚至可以和書籍不太相關,

譬如你如果來到倫敦諾丁丘(Notting Hill)著名的「廚師書店」(Books for Cooks),你的第一印象不是琳琅滿目的美食書籍,而是書店後方傳來的陣陣咖啡與麵包的香氣,這是一個書店裡的展示中心,每天有三道菜的美食午餐供應,其他時間也有咖啡與糕餅;這又是名廚新書發表的場地,名廚發表新書,乾脆直接動手做給你吃,難道還要多費唇舌來「講」嗎?這眾多踏入書店的「理由」,若要我只能光挑一家,心裡上總覺得左右為難。

但如果你要我挑一個最喜歡的「買書城市」,我倒是胸有定見,我會說,倫敦是全世界最迷人的買書城市。

當我這樣說的時候,可能某些紐約或東京的愛書擁護者會感到不能同意,特別是那些曾經留學日本、流連過神保町舊書街的東京遊子,他們根本無法相信世界上有比東京更好的買書之地(的確,你到哪裡去找一個比神保町更集中、更豐富的「本屋町」?)

但是,在我有限見識的偏見裡,英文書累積的質與量更勝於日文書(沒有對任何其他語言不敬的意思,只是英語世界實在是太可觀了),而英國書店獨特的素質和氣質,以及分工之細膩,在我的經驗裡,都是舉世無雙的。

話說在那個還沒有網路讓你悠遊書海的時代,買書的人常常得要天涯海角去尋找一本他心中的書籍,這個時候,一定有某種力量會把他帶來倫敦。

二十年前,我也是以同樣的理由來到倫敦。那時候,我心中有一些渴望搜尋的書籍,我剛剛對「旅行」這個題目感到興趣,我本來覺得我讀的旅行文學是夠多的,甚至不自量力想要寫一本關於「旅行的形上學」的書,只是意識到也許可以再對旅行史下點功夫,再補充一點論據,因而又展開一些資料蒐集的工作。沒想到,每一本書都指向很多書,每一條線索也都指向另外一條線索,我發現「該讀的書」實在太多了。埋頭找書,一找就是二十年過去,原來想寫的書也完全變成另一個面貌了。

這些值得再找來讀的書有很多都是百年前出版的,早已絕版於市面;我偏居台灣孤島,很多書無緣找到。好在我有一位圖書館姐姐,她當時正在美國讀博士,有些書就拜託她通過「館際交換」的方式幫我借出,再經過「分次影印」,讓我有機會一睹廬山真面目。但對愛書人而言,一本影印來的書,終究不如擁有一冊老老實實印刷裝訂的書來得心裡踏實;我心中也忍不住懷藏著一份「必得書單」,希望有一天能在某地得見芳蹤。

懷著這樣一份祕密書單,每到一地,我就到新舊書店去碰碰運氣(新書店是希望有時候遇見某些舊書有新版的機會,舊書店就是希望遇見昔日出版流通的某個版本),陸陸續續也蒐集到了一些,然後我就來到了倫敦。

倫敦最有名的旅行書專門店當然就是「史坦福書店」(Stanford's),我第一站來到史坦福,只見四層樓面滿滿放著旅遊指南和地圖,這真是足以激起浪遊四方熱情的去處,你不斷聽見尋書者正在詢問店員某一個特殊旅行地點的相關資料,而我也聽到識見不凡的店員正耐心向顧客解釋:「旅遊指南的合適與否要看您的旅行方式,如果您是一切自己來的背包客,我誠心建議您採用這本…。」

儘管書店庫藏美不勝收,但這不是此刻我想要找的書店,史坦福書店關於旅行文學的收藏僅限於一樓的左廂,而且全部只選新書,對於我這種專找「死人作者」的考古癖並不合用。但我在店中找到一本書叫做《倫敦的書店》(The Bookshops of London: The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Book Lovers in and around the capital,這本書原來是大英圖書館出版的,我原有的書被朋友借走,一去無回,如今我手邊的版本是一九九九年的新版,改由Mainstream Publishing出版),書中分門別類對倫敦及近郊各家書店做了詳盡的介紹,對企圖在倫敦書海中漫遊的人非常好用(日本東京也有一本名叫《東京書地圖》的書店指南書,對東京大小書店都有解說,更附地圖,極為好用,我已經買過至少五個版本了)。

這本書店指南把我帶到一家小書店叫「旅行者書店」(Travellers' Bookstore),這家如今已經不再的書店位於西肅庭(Cecil Court),一條迷人的步行小街道,離大書街查令十字路(Charing Cross Road)不遠,兩旁滿滿都是古董店和古書店。我沿著窄小的木造樓梯爬上二樓,進門赫然看見當時絕版多時的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的《我的探險生涯》(My Life as an Explorer, 1925)的複刻版就擺在平台最顯著之處。

它與眾不同的庫藏與選書,讓我一下子就相信我來到正確的尋書之地。書店除了我並無其他顧客,我很難不和站在櫃台後面頂著大蓬頭的年輕女經理四目相視(加上眼鏡,我們算是八目對望了),我和她打了個招呼。這位穿著有點像三毛、帶著流浪氣質的看店小姐露出輕鬆的笑容說:「我讓你自己瀏覽,但如果你需要任何幫忙,隨時告訴我一聲。」

我在擁擠的書架中鑽進鑽出,這果然旅行文學的專門書店,新書舊書並陳,熱門冷門兼收,數量與種類都多到令人驚奇。我的確找到書單當中的幾本書,還選了若干我本來不知道的一些其他旅行敘述。

當我把一疊高高低低的書抱到櫃台結帳,女經理吐了一下舌頭,輕呼說:「老天爺,你是世界哪個角落來的?」

我苦笑說:「一個不容易找到書的地方,難得看到這些書,忍不住都想買,我還想問妳書店賣不賣呢。」

「你如果想要,我就賣給你。開個旅行書店的缺點就是,你從此沒時間去旅行了。」她也開起了玩笑。

結了帳,我又說我正在旅行,帶書不便,拜託她幫我寄書,她抱著一堆書進到小房間去秤重量,再鑽出來告訴我郵資,還加上一句:「我們不收處理手續費。」

我向她道謝,又把口袋裡的書單拿出來,問她:「妳知道我有可能在什麼地方找到這些書嗎?」

女經理看著書單,說:「哇,這是什麼?你要寫一部旅行探險史嗎?」她開始細數其中的書目:「這本書我見過的,也經手過幾本,最近沒見到蹤影;這一本書當年印得很多,也許你多跑幾家有機會遇見;哇,你書單中竟然也有這本,好傢伙,這可難找了,大英博物館旁邊有家賣罕本的古書店也許可以問得到,但他們可能會向你開口要兩百英鎊…。」

我知道我是碰到行家了。我說,不然這樣,莎拉,我可以叫妳莎拉嗎?我把這份書單留下來給妳,別擔心,我還有一份,我也不著急,如果妳們書店收購書的時候,恰巧看見書單上的任何書,任何書,妳都幫我留下來,請妳給我一封信,告訴我價格和運費,我把錢寄來,妳就把書給我,這樣可好…?



※我蠻喜歡詹宏志寫的旅行文學,例如《人生一瞬》,更喜歡他筆下與書店相關的主題,尋書之趣、與書人的互動等等。現在人們喜歡網路書店的折扣和送貨服務,實體書店走向「體驗經濟」可能是一條蹊徑,只是不景氣的社會,多少人會為了體驗一家書店,付出較高的交通和購書成本呢……。實體書店未來的市場定位,中產階級+小眾的取向,似無可避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uho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