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062201.jpg
#1:風櫃海邊的刺魨標本,這種風乾的標本在澎湖街頭的藝品店也有販售,約 20~30 公分大小,眼球是玻璃珠。在地圖上看到「風櫃」這個地名,立即聯想到《風櫃來的人》(侯孝賢的電影,李宗盛的歌)。

10062202.jpg
#2:蛇頭山植被,滿山的仙人掌和龍舌蘭間,錯落著幾座墳地。

10062203.jpg
#3:仙人掌公園,紅色的岩石、灰色的龍舌蘭葉片、綠色的草地,構成一幅奇異的地景。

10062204.jpg
#4:晚上打開旅館的電視,地方新聞頻道提及這座仙人掌公園已爭取到中央的補助預算,將建設為具國際吸引力的景點。

10062205.jpg
#5:海濱植物—馬鞍藤(旋花科)和土丁桂(圖中開藍花者,旋花科)

10062206.jpg
#6:中央街—翻新的老街中有藝品店和民宿,人跡不多。

10062207.jpg
#7:街頭的雜貨店,店門口擺著紅色的仙人掌果實,和白色的香瓜梨(當地又叫楊梅,茄科)。

10062208.jpg
#8:中央街的四眼井,原為一口濶井,為使取水井然有序,在井口覆上了四個取水口的蓋子。一旁有老字號的中藥行,店門口就是「十全大補蛋」的攤位,不過天氣炎熱,讓人興趣缺缺。

10062209.jpg
#9:四眼井—從其中一眼望進去,可以看到蒼綠色的水體,像是瞥見海底世界。

10062210.jpg
#10:歧頭親水公園的潮間帶—退潮時正值中午,於是可以看到一大群人在大太陽底下聚集在潮間帶。

10062211.jpg
#11:員貝嶼上富麗堂皇的廟宇—我們從歧頭碼頭出發,登上員貝漁港,即可看到這座簇新的大廟。

10062212.jpg
#12:廟旁小屋旁邊的膠鞋架—成排的膠鞋,可以想像有多少遊客走入員貝嶼的潮間帶。

10062214.jpg
#13:潮間帶的「抱墩」捕魚活動—將石頭堆成小墩,退潮後「玳瑁石斑」(當地俗稱「花格」)游入石墩中棲息。遊客將手網罩住石墩,再將石頭搬開,玳瑁石斑受到驚嚇往外竄游,就會卡在網孔中。「抱墩」比想像中容易,捕獲的石斑魚的尺寸約 20 公分。我們一行人輕鬆就捕到 70 餘尾。

10062215.jpg
#14:走在潮間帶,導覽人員解說觸目所及的生物。當天除了玳瑁石斑外,其餘捕捉的動物(寄居解、螃蟹、海膽等)都放回海中。雖然如此,人類在潮間帶來回踩踏,必定對潮間帶的生態造成不小的傷害。

10062216.jpg
#15:滿桶的玳瑁石斑—大自然對習於人工環境的人類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每個人在潮間帶戲水捕捉動物時,都彷彿回到童年。朋友說,這些玳瑁石斑魚可能是旅遊業者放養的。當天我雖然有興趣跟著導覽老師聽解說,抓蟹、捕魚卻只是旁觀而已,沒有動手。心中隱隱覺得不忍。我想以後來澎湖,也不會想參加這種潮間帶的團體行程。

10062217.jpg
#16:漁船上無限量的烤鮮蚵,試吃三粒,覺得還是有腥味。

10062218.jpg
#17:漁船上的煮珠螺,老師正在示範如何使用大頭針挑出螺肉。

10062219.jpg
#18:夜釣小卷用的釣竿,夜釣小卷和海釣(以珊瑚礁魚類為目標)在同一艘船上,釣小卷用擬餌。

10062220.jpg
#19:船上的集魚燈

10062221.jpg
#20:船上所見的海洋,來澎湖,乘船本身就是稀有的體驗。

10062222.jpg
#21:遊客離開後的平台

10062223.jpg
#22:回到歧頭漁港—沿著航線豎立杆子,以便行船人辦認礁岩的位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uho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