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缺人缺物 阿里山小火車如何安全?

◎吳易翰/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秘書長 2011.04.28 03:00 am

與民國同壽的阿里山鐵路,昨天因樹幹斷裂擊中車廂翻車,再度發生嚴重的傷亡事故。

比較其他鐵道事業如高鐵、捷運和台鐵等,阿里山鐵路是配合阿里山區的原木採伐政策而建立,客運為其附屬功能,因此阿里山鐵路的興建標準,不論是路基、鐵軌重量、號誌通訊到車輛標準,都遠低於其他鐵道業者。雖然,其輕便軌距可帶旅客深入森林當中享受自然的洗禮,但運轉安全是否得宜,就得看其他的配合條件與投資是否足夠。

對於路線淨空內外所造成的危害控管,當屬高鐵最佳,配合號誌系統所有的邊坡以及跨越路線上方的異物掉落防護,使得列車可在三百公里的運行下,以高科技的監測系統來彌補駕駛的人體反應限制,充分保護列車以及乘客的安全。其次如台鐵、捷運等,除了也具有相關的列車保安設備外,對於路線淨空的監視管理,列車防撞結構,興建保護明隧道、防護網等等,皆能達到一定的防護標準。

回顧阿里山鐵路的經營情況,管理權責只是嘉義林管處轄下的「鐵路課」,又阿里山公路在民國七十二年通車之後,鐵路失去了經營的優勢而每下愈況,林務局不願再以其他森林遊樂區門票的盈餘來填補鐵路長期虧損的情況下,終於走向BOT一途,並引進了不具鐵路經營能力的經營團隊來營運,使得阿里山鐵路在民國百年前好似風中殘燭一樣的困頓

阿里山鐵路在BOT過程當中,有相當的資深人員被資遣,線上營運人員既不足,經驗也不夠,在缺乏巡線疏伐林木,以維持路線上方淨空安全的情況下,終於發生此次事故。循此,如將事故完全歸咎於「自然災害」的解釋,終究讓人難以信服。

是否輕便軌道就沒有提升軟硬體的空間?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阿里山鐵路車輛的設計其實透過經費的投入,仍可在既有的運轉形式下,抽換路基為混凝土枕木、扣件,更換較重的鋼軌、適度擴大路線淨空之後,以便設計結構較強較重的車輛來運行,牽引的機車除了加大馬力之外,其他控制車輛的硬體設施如保安系統、輪軌摩擦力控制、號誌通訊等,也可一併提升,以加強系統的安全係數。

然而,這些錢從哪裡來?誰來做?國家的安全管理標準在哪裡?其實,這是台灣鐵道事業共同的問題。從每次颱風天災可以了解,阿里山公路可輕易獲得公路總局以人民的稅金,慷慨地修復馬路、加設邊坡監視;阿里山鐵路、台鐵,乃至民間投資的高鐵,都是自己養路、養站、養車,難怪本地的運輸政策總是在大公路主義下,一直民粹式的滿足汽車極低的用路成本,造就驚人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反觀,鐵道從經營到安全管理,總是看不到一個具體可行的實踐方針,而阿里山鐵路在缺乏人力物力來協助營運安全的情況下,造成死傷事故,也只是再度對本地交通施政空洞化的嚴重諷刺罷了。

【2011/04/28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uho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