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星期日去西門町真善美戲院,看早場《幸福的三町目》。這是一部催淚的電影,觀影的過程中,我好幾次閉上眼睛,怕不爭氣的淚水再度淌落。



我向友人形容:「好像在洗三溫暖。」

笑聲和眼淚,一幕接著一幕,我們共有的(特別是像我們這樣五、六年級,接續著上代人貧窮經驗的),關於被遺棄與愛的,與生俱來的情結,在復舊的場面(記憶)裡,隨故事情節一再地被挑起……淚出如汗,散場後因物質欲望肥滿的身體可能會減輕。

看完電影,我和友人在西門町「美觀園」吃中餐,頗貴。二家美觀園的排骨飯味道不同。我最愛的還是童年時代,在吾鄉街上德星飯店吃的滷排骨飯。這家餐廳,後來改名字叫新德星,卻變成一家自助餐店。後來吃過幾次他們的排骨便當,仍然是軟嫩柔滑的滷排骨,但總覺得排骨的味道變差了。


◎蘇新田作品(圖源:台北市立美術館網站)

接著,就到北美館看「蘇新田:循環空間繪畫回顧展」和「真實的假象:蔣載榮攝影個展」。


◎Escher 的作品(圖源:網路)

前者,不由得讓我想到 M.C. Escher。而 Escher 的作品,空間「循環」得更巧妙。我比較喜歡蘇新田 1995 年左右的作品,將台灣山海鄉間的風景,田野、海、道路……,漩渦似地並置在一張畫面中,除了是空間的解構,觀點的重組,也令我想到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想到最近在讀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作者跳出一時一地(一人)的侷限,似是創新的蹊徑。


◎蔣載榮 的作品(圖源:台北市立美術館網站)

逛過「循環空間」,我們轉到地下層的 E 室,走進「真實的假象」。在「真實的假象」裡,蔣載榮將黑白影像裡的某些特定物件「留色」或「上色」,這個點子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裡(或許更早的藝術作品裡)就出現過了,並不出奇。事實上,我在處理樂生院的照片時,也運用了這個手法……

我喜歡其中一張公園的照片。公園中,畫面的右方是蔣介石騎馬的銅像(彩色),左方是遊憩的人們(黑白),畫面的光線由明亮的右方,透過樹蔭,篩落至左方的陰暗,無聲的銅像對比著沈默的人群,這張照片充滿了日常生活的氣息,也呈現出一種寂然亙古的生命力。

就看了這兩個展,有點趕場地,我們冒著台北午後的悶熱,搭上捷運回家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uho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