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 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
出品 2003
導演 Wolfgang Becker
編劇 Wolfgang Becker、Bernd Lichtenberg
演員 Daniel Bruhl、Katrin Sass、Maria Simon


幼兒看見象徵資本主義的廣告熱氣球飛過窗前,他(她?)學步地站起來,伸手去摸;臥病在床的 Christiane Kerner(亞利的母親)受到鼓舞,掙扎地起身,踏出戶外,走向街頭,卻看見象徵社會主義的列寧雕像,被直昇機吊起,越過街頭,向東德——亞利的母親揮別。

《再見,列寧!》表面看是一齣家庭親情劇——柏林圍牆拆除後,東德的兒子為了怕信仰社會主義的母親被資本主義入侵的景象刺激,心臟病復發,努力地營造一個社會主義依舊存在的幻象。

母親瀕臨死亡之際,娓娓道出造成家庭不幸的真相——父親並不是在(資本主義的)西德外遇,才拋家棄子,而是受到東德政權的壓迫,才冒險出走。Christiane 說她不願冒險,於是帶著一雙兒女留在東德,甚至變成激進的社會主義份子,相信共產黨能夠美化世界。

片中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消費文化裡面交鋒,母親眷戀東德時代的食物口味,跨國企業(如可口可樂)卻早已淘汰了東德產品,迅速佔領貨架,亞利只好舊瓶新酒地,用謊言彌補社會主義潰決的現實。

Christiane 一如柏林圍牆崩解後的東德,角色十分曖昧;對她(東德?)而言,社會主義是壓迫者、是棲身之所、是理想、也是謊言,直到 Christiane 如幼兒般走出戶外,看見列寧像向她揮別,她卻仍然接受兒子的欺瞞,不願意面對現實。

電影的最後,亞利的女友 Lara 不顧亞利的反對,告訴 Christiane 東西德統一於資本主義下的真相,另一方面,亞利卻一廂情願地,再度偽造了一個理想的東德社會—— Christiane 體念兒子的孝行,含笑而終

——有的謊言被揭穿,有的謊言仍然持續,隨著 Christiane 死去,《再見,列寧!》的最後也充滿理想消逝的感傷氛圍,只是本片的「理想」和「謊言」是一體的兩面,匍匐在國家政權大纛下的人民,只能相濡以親情眼淚、離合悲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uho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