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80餘公里的淡蘭古道,是台灣古道中相當知名的一條。所謂的淡蘭,並非指字面上的淡水到宜蘭,而是淡水廳(即清代的廳治竹塹)到噶瑪蘭廳的一條交通路線。

清代的先民欲往蘭陽貿易或開墾,幾乎都會循淡蘭古道而行,這趟路程經過三天兩夜長途跋涉,揹負著極重的家當及物品,由基隆河上溯至暖暖、八堵,休息一夜;第二天再打起精神越過三貂嶺,到雙溪住宿;第三天一大早就起身向草嶺前進,翻過頂嶺,遠遠瞧見龜山島矗立大海中,下山後直抵大里。這一趟路走下來,可真需要一副好體力呢!

淡蘭古道最早是隸屬於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人踩踏出來的狩獵山徑。清乾隆38年(1773)時,福建漳州人吳沙率領了漳、泉、粵移民百餘人,沿著舊路徑欲前往蘭陽平原開闢新天地,卻遭到噶瑪蘭族人攻擊,甚至連弟弟吳立也在戰鬥中喪生,因此只好退回三貂角。

次年,蘭陽發生了天花傳染病,造成重大人財損失,略懂醫術的吳沙把握住這個機會,以醫藥幫助噶瑪蘭人,因而獲得當地人的信任。日後吳沙再度率領群眾開墾蘭陽,而老弱婦孺也乘坐大船,浩浩蕩蕩抵達頭城(舊稱頭圍),在噶瑪蘭建立了第一個據點,吳沙也成為了開蘭第一人。

書名:台灣的古道
編著:王一婷
版本:第一版第一刷 2002年5月,第二版第四刷 2004年8月
出版:遠足文化


後記:

八月,從圖書館借了幾本古道的書來讀。先民的開拓史,跋涉在頁面上,讀來令人感動。父親曾帶我們到新竹鄉間某溪畔看先民挖掘的灌溉水道,甚至有鑿穿巨石而過者。當時我們這些小子都不禁咋舌:「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做好這些灌溉工程?一代的時間?二代的時間?如今卻湮沒在蔓草之中!」

有時我會思考「古蹟」的意義,我覺得它被「看見/親近」,勝過被「保留/圈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uho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