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下摘自《大自然》季刊第34期,頁61~65。(1992年1月25日出刊,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太魯閣人》
作者:兜藹.拉巴萊

人們歌誦中的太魯閣,因它是洪荒初始即漸成的水與石之巨擘,然而在我看來,它就是「山」,是有性情,有脾氣,卻沒有人能盡識其面目的一位「老朋友」,這個印象每當我追憶起和祖父相伴,聽他談論起過去生活經驗的種種時,便愈發地深刻。

祖父出生於「托博閣」(TOPOKO)部落,這是以我泰雅族的話來說的,它的位置大約在今天中橫公路碧綠神木對面的山上,幾幾乎就是整個太魯閣山區的心臟地帶,於是,在他眼中,「山」不只是靜物的存在,它有癖好,有感應,諸山的存在其間都是有意識的整體,聽他講山,指認著一座座山名,追述從他祖父的祖父的祖父流傳下來的有關山的神話;尤其在陰雨的日子裡,被厚重雲嵐籠罩的太魯閣山,簡直可以向我「證明」那些神話情節的「真實性」

從祖父那裡承傳生命更為直接的當然是我的父親,他的族名Watan.Wumau,但是只有 Watan 才是他真正過名字,Wumau 則是他父親我祖父的名字,依著祖先傳下來的習慣如此地命名,不僅如此,他還是祖父所出五個兒子之中的長子,自小就有比其他兄弟更多的機會追隨父親縱橫山林。從我記事開始就有很清楚的印象,知道祖父對於他的長子有著一股特別的託付與信任之情,根據他老人家常談起的往事,這份特別的關愛大致不出兩個原因,一是父親具有天生優秀獵人的特質,自他小時候從父出獵便常使同行的大豐收而歸,及長後不論由他養的獵狗隨隊出征或是由他親自上山狩獵,總也不免多有山豬,山鹿甚至熊的收穫,而山羊、山羌則是不在話下的起碼之事,祖父依著古老的信仰相信父親是那種天生具有個人靈力可以感召獵物來歸的好獵人

此外,祖父也常提起父親是他「重價」換來的;六十多年前,我的托博閣祖先們中央山脈兩邊南投縣山裡的祖居地經多次遷移,稍感安定下來之時已經過了六代,雖然面對日本殖民者將再遷村的威脅,那時正值壯年的祖父眼看部落族人四散,原本規模就不大的親族團體更剩得只有十多戶聚村而居,村人也更多失去原有剖製彈弄口琴的藝巧與閒情,他便決定要依古禮為自己的初生長子行「pungayu」儀式(打字工按:此處為 pungayu,本段末又稱為 pangayu,不知孰是孰非?)。由於家中原有的山刀與貴重首飾,黃銅大鍋已在聘娶母親時送給了外祖父母家,他便依著當時的禮俗,在他的長子,我的父親出生那天,仍然備辦了貴重的禮數——一箱火柴,一些子彈和小米酒結同親友送去了外祖父母家,用意是表示重視和通知這些姻親;隆重的態度引起村人震驚,自此他也就與他妻子的兄弟,我的舅舅們結下更深厚關係。然而似乎從此之後,這種增強兩家姻親與下一代關係的儀式仍然不免褪色乃至滅跡,祖父每提及此就不免斥責起他周遭愈來愈多不知禮不守紀的行為,說這些人都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行 pangayu 禮的關係,祖靈們無從把知禮守義的靈魂傳給他,自然行為就像無教養的「私生子」一般了

我母親,在祖父的眼中也是他辛苦挑選來匹配長子的,尤其每當他手持母親經過蒸煮精心釀製出來的小米酒時那種滿意、陶醉的神情,真是貼切地傳達出他對這媳婦的接納。母親性格帶些羞澀,從小總是對傳統規範中女德的部份特別傾心、認真,早在出嫁之前就已學會從蒸煮中的小米滾冒出鍋的氣霧之味道與濃薄,來判斷生熟的程度,甚至還能說出每一種不同蒸氣的叫法的「古老的知識」,至於栽麻捻線染色梭織的技巧那就更不用說了,在她眼力尚健仍然勤織的日子中,不少村人喜歡索求她織的花毯回去使用、收藏。

我常想,母親的一生正也映照出太魯閣的典型——沈靜與堅毅,然而她也有遺憾:在結婚前沒能依古禮刺黥在臉上,在她來說當時受殖民政府徵召外鄉學習護理技術的環境,強硬地將她心中富有價值感的刺黥之美與她此生的青春歲月剝離,及至承父母之命匆匆返家完婚也失去了追求最後美感的機會。在她眼中,年紀相仿的表妹由於沒有外出受訓,從而逃避了日警的監督能在家完成刺黔的儀式似乎才是完整的成長;然而我的這位姨婆卻沒能因此保證她往後婚姻生活之順坦,三次結婚都以喪夫的結局收場,最後還是嫁給了來到太魯閣築路的老榮民

築路人來了,修築出險峻壯偉的中橫公路,我似乎能夠更便捷地回去親炙我祖父的「老朋友」,但是在安定的新托博閣——民有社區的生活讓我有無盡的工作待做,是關於接續我父親美好的特質發展的工作,在追憶中我一次次地與祖父、父親的精神相逢,從而找到了新的起點,至於那老朋友——托博閣,太魯閣的山水,就暫且交給國家公園去照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uho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