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Negro到土台客
◎楊長鎮(2005.08.21  中國時報)

在紐約街頭,你可以對一個黑人(政治正確的說法是「非洲裔美國人 African American」)說「He, Negro!」,前提是,你自己也是黑人;否則,請別懷疑你會被狠狠痛K一頓。種族主義的或族群性的蔑稱、謔稱,是族群歧視裡最常見的現象,也往往有幽微曖昧的措辭義理(Wording),值得關心族群問題的人細細尋繹,尤其是關於措辭背後隱藏的主、受辭所代表的族群身分近數月來被迅速炒作而乍紅的「新台客現象」,終於引爆了族群間措辭政治的爭論。「台客」到底代表的是一種青少年本土文化自信的興起,還是一種族群歧視或自虐?從「康熙來了」節目中徐熙娣公然說五五六六合唱團「很台」的語言災難開始,我認為蔡康永或其製作單位是有意識地企圖扭轉這樣的歧視現象,其後在「兩代電力公司」節目中多次掀起「新台現象」的熱潮,並成功地建立了「台就是屌」、「台就是酷」的新「台」象徵。之後,《誠品好讀》和中時人間副刊上,對「台」的流行文化現象,繼續進行這個基本方向上的探討與建構。


近日來,新聞媒體以台灣小姐當選人的「台灣國語」為題材,往當紅的「台客」現象炒作,引發了北社、台教會的學者和本土文化工作者對「新台現象」的批判,基本上認為「台客」是歧視字眼,也透露了舊文化霸權的殖民主義現象仍然留存在政治民主化後的台灣文化部門。

我們不能否認,「台客」原來是所謂「外省掛」對「本省人」的蔑稱,尤其是對於本省人「品味」或「美學」的歧視。基於怎樣的政治經濟位置(與利益)或意識形態,一群人會認為另一群人是比較「沒有水準的」?這樣的議題,無論在殖民主義或新殖民主義的研究中,應該都是被高度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從老三台時代至今,台灣主流電子媒體中的本土文化再現,基本上難脫台客論述的糾纏,即使被視為知識份子級的劇作家賴聲川,作品中都往往難免要有幾個被可愛化的台灣國語甘草人物。被歧視者在長期的歧視和壓抑下,如果不願接受歧視者的文化同化,又沒有能力或欠缺文化資本以去除這樣的品味歧視或改變歧視者的態度,最後的抵抗策略,大概就是顛覆歧視性蔑稱的意義,像伍佰、豬頭皮那樣進行戰鬥。

這樣的顛覆,其意義在於被歧視者的反抗精神,而不在於正當化歧視者的歧視態度,或對歧視措辭的甘之若飴。因此,北美黑人之間可以用Negro相互戲謔,但絕不代表他們可以接受白人這樣的蔑稱。

從事實發展脈絡來看,我相信蔡康永等重建新台象徵意義的文化界人士,有其正面的用心良苦。但另一方面也要指出,這樣的重建如果不能附帶對「台客現象叢結」或「主流媒體的本土文化再現」的整體性反思,並對措辭主體的族群身分有一定的敏感度,則在幽微曖昧的族群關係情境中,其企圖還是有可能落空,甚至製造新的族群問題。

另一方面,當我們批判原始「台客」措辭建立的族群不正義,也無可避免要同時面對「番仔」、「老芋仔」、「漚客仔」乃至「大陸妹」,這些措辭中赤裸裸的族群歧視性格。

(作者為民進黨族群事務部主任)

■延伸閱讀>>
台客文化:一種源自於台灣的自由獨創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uhoren 的頭像
    fuhoren

    fuhoren

    fuho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