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常借朋友的書來讀,讀到很多韓良露寫的旅行文學,其中《狗日子貓時間》中的某篇,她描述在英國倫敦:

我走出馬莎美食超級市場時,有人遞給我一本雜誌,我瞄了一眼封面上的名稱「Living Marxism」(生活馬克思主義)……回到家後,我一面在爐上燉煮剛買回來的法國美食布根地牛肉,一面翻閱著手上的雜誌,果然是生活馬克思主義——雜誌中會討論做為一個現代新左分子,在倫敦這樣的大都會中該如何生活?譬如說該不該投資?投資國家債券或公司股票市場,哪一項比較符合新左的倫理?」關於商品的知識,時至今日已經進入專家的領域,因此廣大而無知的消費者需要各領域的消費專家引領,例如,該如何消費(如 Taipei Walker、電腦軟硬體雜誌),甚至,消費的社會意義為何(如上述的 Living Marxism)?

在台灣,前類內容的媒體所在多有(走路人系列、壹週刊、消費者報導……),後者卻沒看到形之於大眾刊物,像 Living Marxism 那般。

在全球化的市場裡,我們如果只消費「物」,而不能消化「物」背後承載的文化、社會意義,我們很快地就會進入一個被「美帝—資本主義—跨國企業」設定好的(目標市場)消費者的位置。有一天,我們將理解手中的鈔票即選票,消費的選擇決定了個人乃至於社會、國家的生活方式和風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uhoren 的頭像
    fuhoren

    fuhoren

    fuho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