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淡水河故事
作者: 林明峪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ISBN:9570813733
出版日期:1986 年 01 月 07 日

多少年前,社子人口渴燒開水泡茶,汲自淡水河。
多少年前,蘆洲人種蔬菜洗蔬菜,就在淡水河邊。
多少年前,獅子頭人淅米煮飯,勺自淡水河。
多少年前,關渡人漿衣洗褲,搗砧搓衣板就擱在淡水河邊。
多少年前,中八仙人要洗手洗腳洗臉洗澡,就去基隆河裡挑兩桶。
多少年前,下塔悠人漂洗尿布,就在基隆河濱。
多少年前,在士林後港墘出生的嬰孩,度晬滿周歲的時候,慣例被抱到基隆河畔洗禮一番,稱呼作「嬰仔落港」……(自序)
多少年前?對《淡水河故事》的作者林明峪而言,是三十年前;對我們而言,卻是五十年前了。



《淡水河故事》為當年萌芽的環保運動,留下一部淡水河系中人與水產、動物關係的田野紀錄,其間的關係無他,大概就是「吃」——隨著淡水河的水質惡化,環境破壞,水域中的魚類、蝦蟹、貝類、禽獸,逐漸在人類的菜單上消失。每篇文章的結論常是地方耆老再也吃不到某個美味「物種」的遺憾,例如:

「烏格仔假赤鰭!」笑外行人充內行,流傳於八仙里一帶漁民的口諺。如今赤鰭絕跡,小孩輩根本見未所見,猶在兀自笑罵他人:「烏格仔假赤鰭!」

周心水說實在話,就肉質的Q嫩嚼感,及甘味甜味,赤鰭夠資格排名第一。他個人總是遺憾:「這條新店溪,香魚沒了不可惜,赤鰭沒了最可惜!」(頁 18)


全書就繞著「以後吃不到怎麼辦?」的遺憾成篇,民以食為天,作者走訪地方耆老,問出淹沒在歷史/污染洪流中的食譜——「鰨魚、鱸魚、走鰭,關渡三大名產。」「一碗蜊肉,送一碗蜊湯。」「紅仁鹹鴨蛋」……—種種都像是美食的考古尋趣,令讀者不禁食指大動,興味盎然。


◎花殼.頁130

而在食物的有無之間,是物種的生滅,例如書中提及的花殼,是淡水河流域最小型的蜆類,原本供作鴨寮飼料,鴨子吃了花殼,產蛋率大增,結果就是關渡宮前名聞遐邇的特產「紅仁鹹鴨蛋」。豈料為了解決眼前的水患,

水利單位在五十三年七月,迄五十五年六月,陸續炸掉獅子頭、關渡兩岸的突岬,將原來的四五○公尺瓶頸,拓寬到五五○公尺,河道足足敞開了一百公尺。

此舉,在非颱風的日子,無異於大開迎潮之門,海潮就此洶湧排撻直入關渡,造成海水倒灌的經年現象。

首當其衝的,則是千百年就一直棲息在關渡河段河床上花殼,無所遁逃,悉數「鹹死」。(頁 133-134)


花殼在關渡河段絕跡,鴨農無免費天然飼料餵鴨,再加上淡水河污染日漸嚴重,鴨群只得退出淡水河面,往內陸移動,鴨農改引山泉小溪,或抽地下水——今天關渡宮前的紅仁鹹鴨蛋依舊(上次非假日時經過,景況蕭條),只是鴨子變成飼料鴨,淡水河變成 1986 年的淡水河、2005 年的淡水河。

人和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非僅「吃與被吃」這層單薄而直接的選項,彼時古早的年代,民生凋蔽,人類一張口吃掉青山綠水,農業、工業都在消耗自然,今日資本主義當頭,過去預支的自然環境,我們這一代倉皇地付出代價。《淡水河故事》是食物的歷史、物種的輓歌。


◎俗名浮崙的「大蜆」(頁135)。國小時候跟著母親上街,也曾看見老嫗挑籃來賣。彼時口水直流,卻從不見牠上我家的餐桌。本書說大蜆的肉質較韌,但圓山貝塜就是此物。


◎俗名烏魚的「鯔魚」(頁21)。我經過河邊,常看到釣客釣起烏魚,就任牠們在粗糙的石灘上掙扎顫動。彼時人類釣魚作食物,今日作玩物。


■延伸閱讀>>
獅子頭,炸不得啊!(人間網)
關渡大橋(歷史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uho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