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撞見野生動物
作者: 游登良
出版社: 野人文化
ISBN: 9572929321
分級: 普級
出版日: 2003年03月01日
第一次接觸野人文化的書,是介紹「荒野達人」的《我的野人朋友》(李偉文著.2004),書裡頭介紹的人物,都是我佩服的自然生態專家,或保育運動者。《撞見野生動物》的作者游登良也是這樣的荒野達人(現任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別人一輩子碰不著一種野生動物,他卻在生活中撞見了不少。作者「撞見」的台灣野生動物有:台灣狐蝠、黃鼠狼、野豬、山羌、鹿、螃蟹(淡水毛蟹)、【魚勿】仔魚、青竹絲、台灣彌猴、黑熊、五色鳥。書末附了兩篇在異國撞見的大象和雨林,我覺得格格不入,大概是人在書市做出的妥協。
作者生動的文筆令讀者如臨現場,例如他描寫溯溪的小螃蟹——
◎圖源:認識海濱鐵甲武士
小螃蟹全身透明,略帶黃色,有兩顆突出的大眼,在學術上稱為「大眼幼體」。我用手指輕輕一捏,才發現牠看似柔軟的身體硬如石礫。由於幼體留有一段小尾巴尚未完全摺疊到腹部,所以相較於體型方正的成蟹,牠們顯得又長又扁。牠的兩隻螯腳已成形,是大螯腳的縮小版,只比魚線稍粗些,其餘四對步腳都呈扁平狀,以適應洄游溯河的需要。遠處傳來幾聲鷸【行鳥】科鳥類的叫聲,又短又尖,好像急著要來捕食這些小螃蟹當晚餐。不過黑暗中應難有收穫,而等到白天來臨,這些小螃蟹又可能躲到石礫中去了。(頁81)
看多自然圖鑑上以術語寫就、簡短精確的形態說明,回過頭來讀這樣的自然書寫,才能體會兩者之間的差異——前者疏離生冷,後者親近而充滿感情。
◎吻仔魚.圖源:http://www.ettoday.com/newspic/869/i869611.jpg
我特別喜歡【魚勿】(fuhoren 按:這裡組字,以下改作沒魚口也好的「吻」)仔魚要回家這篇,它揭開菜單上雪白吻仔魚生前的神秘面紗——
學術上稱吻仔魚為「仔稚魚」,泛指所有剛出生不久的小魚,包括淡水、海水,以及河海洄游的種類。被撈捕食用的吻仔魚大多是河海洄游的鰕虎科魚類,在海邊被捕獲時體型尚小,全身不具色而呈透明;已洄游到河流的吻仔魚則體型較大,身上已有明顯的色素斑而呈黑褐色。(頁93)
鰕虎科是何許魚也?原來就是小時候常捉到的「狗甘仔」(其中一種叫「日本禿頭鯊」)。讀到這裡,想到狗甘仔在童年佔據的位置和不甚可口的形象,我不禁在心中吶喊:「這就是我吃的魚嗎?」
繼續往下讀,讀到狗甘仔溯溪的艱難、棲地的破壞、漁民的過漁,種種都令我決定日後要避食菜單上的吻仔魚,讓牠們在市場上的價格低一點,或許過漁的情況就會減輕,吻仔魚的生存條件就會好一點。
◎日本禿頭鯊.圖源:玉山國家公園
- Dec 14 Wed 2005 06:00
撞見野生動物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